原位测试与孔压静力触探
蔡国军教授课题组
Guojun Cai’s Group
In-Situ Testing & CPTU Lab
新闻动态
新闻​分类
课题组成员参加第十六届全国工程地质高层论坛
来源: | 作者:hy | 发布时间: 2025-05-12 | 6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5月10日至12日,第十六届全国工程地质高层论坛暨2025年“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论坛在荆州长江大学圆满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长江大学、山地多灾害防控与工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和自然科学院院士等国内外5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1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古城荆州,围绕“全球变化与多灾害”主题,共话工程地质学科前沿动态,为应对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防治贡献智慧力量。土木学院陈瑞锋老师参加了此次学术论坛。



开幕式由长江大学副校长江厚顺主持,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处长张会昌、党委书记王建平、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俄罗斯工程院和自然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唐辉明及论坛组委会常务副主席陈宁生教授分别致辞,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



接着,聚焦国际前沿和应用实践的六场特邀报告相继进行。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IEEE终身成就奖等国际殊荣获得者Soroosh Sorooshian,围绕水文气象建模三要素,分享了其三十年水文气象建模经验,系统解析了观测技术与应用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级教授,我国工程地质与灾害地质学领军人物彭建兵,以秦岭生态地质研究为切入点,深度解读了生态保护与灾害防治的协同路径;美国气象学会会士、河海大学段青云教授,结合四湖流域非点源水污染研究案例,展示了混合优化算法在环境工程中的突破性应用;我校陈宁生教授基于干旱和地震的地质灾害预测,解析了地质灾害属性、机制与预判,郭锋教授揭示了华南花岗岩成因与灾害关联性,金继明教授结合全球数据模型,分享了基于降雨与陆地水储量的滑坡预测研究。系列成果紧密衔接科技前沿,对接地质安全需求,引发热烈反响。



下午的“青年快闪报告”同样精彩纷呈。十位在工程地质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围绕气候变化与多灾害、秦巴山地生态环境变化与多灾害、多灾害判识与预测预警等议题,先后分享各自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现出了创新活力。现场互动热烈,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议题,结合研究中遇到的难点、痛点,以及未来结合点等,展开深度研讨,碰撞出思想火花。



会后,组委会带领专家们实地考察了江汉平原地貌、荆江大堤、古城防护工程等。荆江段防洪体系的工程智慧、古城墙保护中的地质技术应用,成为现场交流热点,为灾害防治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提供了鲜活案例。通过参加此次会议,学院老师对该领域的学科前沿、热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助推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